2025年联合国大会的辩论现场,气氛本就不轻松,但没想到,芬兰总统斯图布一句话就点燃了更大的火药桶。
他直截了当提出:联合国安理会必须彻底改革,不仅要取消五常的一票否决权,还要在严重违反《联合国宪章》的情况下暂停其投票资格。
话音刚落,美国国务院只回了六个字:“想法过于天真”,这场突如其来的交锋,不只是一次外交语言的碰撞,更把一个老问题重新摆上了台面:五常的权力该不该动呢,十常的梦想,是进步,还是幻想?

芬兰的呼声
斯图布的这番高调发言,其实并不意外,芬兰作为北约的新兵,刚刚从俄罗斯的“邻居”变成了军事联盟的一部分,眼见联合国在处理俄乌冲突上的力不从心,他的这番话更像是长期压抑后的情绪爆发。
从2022年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,俄罗斯在安理会动用否决权已经超过10次,几乎每一次都精准地挡下了不利于自身的决议。
也就是说,哪怕联合国其他国家意见一致,只要俄罗斯说不,那就是不,芬兰显然受够了这种“游戏规则”,尤其是在2023年火速加入北约之后,对安理会机制的信任更是逐渐消磨殆尽。

斯图布这次发言,表面上谈制度,实则话中有话:如果一个国家能一边发动战争,一边在联合国关掉别人说话的麦克风,那这个制度哪里还有公信力?
而另一边的中东,也让“一票否决”成为众矢之的,过去一年,当加沙的硝烟再次升起、平民伤亡不断上升时,美国连续6次在安理会否决了呼吁人道停火的决议。
不管其他国家怎么表态,美国始终为以色列“保驾护航”,哪怕是最基本的人道援助,也因一纸否决而停滞。

斯图布虽然没点名美国,但在演讲中多次强调“必须尊重国际人道法”“应立即在加沙实现停火”,剑锋所指不言而喻。
他代表的,不只是芬兰一个国家的声音,而是越来越多对安理会现状感到无力的中小国家,他们看着大国在安理会中左右逢源。
却无法对冲突中的无辜者伸出援手,于是开始发出愈发尖锐的质疑:五常的否决权,还是不是为了和平而设?
从东欧的战场到中东的废墟,斯图布的提议更像是一种“积怨已久”的集中表达,他不是在挑战某一个国家,而是在质问这个制度是否还配得上“联合国”这三个字。

美国的六个字
美国的回应很短,只说了六个字,但信息密度极高,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外交拒绝,而是一种赤裸的权力表述。
要理解这六个字,得先回到联合国成立的那一年,1945年,世界刚刚走出二战废墟,五个战胜国坐上了安理会的“王座”,带着否决权这个“护身符”。
这不是奖励,而是交换,要这些大国留在桌上,就得给他们留下决定权,所以,从一开始,否决权就是联合国体系的“门票”。

对美国而言,否决权不仅是制度安排,更是国家利益的底线,无论是保护以色列,还是对抗俄罗斯,否决权是美国能在国际事务中“踩刹车”的最后一招,取消它,那等于把方向盘交给别人,用美国国务院那六个字来说,就是:“你在开玩笑吗,”
更别说,想动这个制度,本身就像在玩一个永远赢不了的游戏,根据《联合国宪章》,任何实质性改革都得五常同意。
换句话说,要让五个拥有否决权的人举手同意取消自己的否决权,这比让猫开会还难,美国用“天真”两个字,不是因为不理解改革的必要,而是因为他们太清楚,这个提议根本走不下去。

当然,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,斯图布的提议,虽然打着“全球治理”的旗号,但美国怎么看,怎么觉得这是“借改革之名,行抗俄之实”。
芬兰刚进北约,立场鲜明,美国自己也对俄罗斯不满,但真要因为俄罗斯的问题把整个安理会架构推倒重来,那未免得不偿失。
所以,美国的回应,其实是在传递一个信息:改革可以谈,但别碰核心,否决权,是美国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“翻盘卡”,哪怕是盟友,也别想轻易拿走。

五常变十常?
斯图布的另一大主张,是把“五常”扩容成“十常”,让更多国家坐进权力核心,听起来挺民主,但真要落实,问题比想象中多得多。
首先是谁进谁不进,就是个超级难题,印度、德国、日本、巴西、南非,这些国家都在排队“申请入常”,但每一个都有“对头”反对。
印度一说要进,巴基斯坦就跳出来;德国一提名,意大利就不乐意,再加上中、美、俄对这些候选国的态度也不统一,扩容这事,动一发而牵全身。
就算真扩进去了,新常任理事国有没有否决权又是另一场争论,如果有,那安理会是不是要变成“十人麻将”?

一场决议能被十个国家轮流挡,效率会不会直接归零,如果没有,那这些国家凭什么甘心当“二等常任”,这就像买了头等舱的票,却只能坐在经济舱,谁乐意?
所以,现在比较可行的,是一些“渐进式”的修改思路,比如限制否决权的使用范围,尤其是在涉及战争罪、种族灭绝这类重大人道议题上,要求五常不能轻易说“不”。
或者,增加非常任理事国的数量,扩大代表性,哪怕没有实质权力,也能多说几句话,但问题是,这些改革,无论渐进还是激进,都绕不开一个核心。
大国是否愿意松手呢,安理会至今维持“大国一致原则”,目的就是防止分裂,可现在,大国之间早已不是一个调的乐队,彼此竞争激烈,还能真心合作吗?

说到底,安理会改革的核心矛盾,是公平和效率的拉锯,一边是越来越多国家希望参与全球治理,一边是五常死死抓住权力不放。
这种博弈,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,它不像修一座桥,而更像是调和一场历史的遗留争端,牵涉的是权力、利益、身份认同与时代变迁。
一边是芬兰总统的激烈呼声,一边是美国的六字回应,安理会改革再次成为国际舞台上的焦点,这场争论,其实不是新鲜事,而是旧账新提。

它揭示了一个长期未解的悖论:联合国作为全球治理的象征,却被少数国家握有特权的现实不断打脸。
斯图布的话可能“天真”,但并不无理,而美国的否定虽然“冰冷”,却道出了现实,在这个全球问题层出不穷的时代,制度改革永远走在政治利益之后,但正因为如此,这样的争论才显得格外重要。
五常能否变成十常,也许不重要;重要的是,五常是否还愿意面对世界的变化,不再把权力当成“传家宝”,安理会的未来,不仅关乎谁坐在桌前,更关乎这张桌子是否还能撑得住世界的重量。
信息来源:
瞄准俄罗斯,芬兰提议取消五常“一票否决权”,却切中美国软肋 2025-09-26 18:17·上观新闻
芬兰总统在联大演讲中呼吁联合国改革 2025-09-26 14:40·参考消息